http://home.gamer.com.tw/blogDetail.php?owner=yates&sn=9989


這個墓曾被反覆盜挖,留存的直接證據很少。即使找到證據,「也很難鑒定」,因為這不是原封的,可能有人故意藏在裡面。中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也表示審慎。他說,專家學者對曹操高陵認定的六大依據的第五點,也是判定此墓為曹墓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的石牌與石枕,可惜此兩件最有力的鐵證不是考古的正規發掘,而是從盜墓分子手中所繳獲的,降低可信度。因此『曹操墓的認定必須有更直接的鐵證,現在公佈的這些依據還值得研究。』從事歷史研究30餘年、著有專著《曹操墓研究》的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說。他的質疑集中在陪葬品、頭蓋骨和周圍墓葬的考証上。

劉心長的第一個疑問指向大墓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8件圭形石牌。河南安陽方面認為這是確定墓主身份最重要、最直接的歷史學依據。『曹操生前為魏公、魏王,死後謚為「武王」。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靈柩運回鄴城;二月,葬於鄴之西原的高陵。但是在下葬之前還是之後被追封為「武王」,這個時間無從查考。』劉心長說,如果曹操是在埋葬後的二月謚封為『武王』,那這8件圭牌就有問題。另外,曹操不讓印璽隨葬,顯然是不願明示身份,可石圭上為什麽又要標明其身份呢?這很難與曹操、曹丕父子的防盜墓考慮相吻合。

劉心長還質疑,曹操生前非常節儉,他曾下過一道短令:『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明白指出其墓『無藏金玉珍寶』,那麼在這個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為什麼會有金、銀、銅、鐵等金屬物件,甚至瑪瑙、玉石等珠寶?
 
  關於墓中一男二女3個頭蓋骨,劉心長說,曹操去世後只有夫人卞氏與他合葬,三國志明確記載卞皇后晚於曹操十年去世,死後合葬高陵,見《三國志.魏書.五後妃傳第五》。墓中肯定不會有三人合葬,另一個女性頭蓋骨是誰應有合理解釋;且卞氏去世時是70多歲,與發現的兩個女性頭蓋骨檢測年齡不符。
 
  劉心長把曹操墓劃定在河北省磁縣講武城鄉以西、時村營鄉中南部約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並將其劃分為南區和北區。他認為,在南區、北區都有可能找到曹操墓,同河南安陽西高穴區相比,位於北區的河北磁縣更有可能。唐代詩人王勃寫過『高臺西北望,流淚望清風』,講武城這邊正好是西北,安陽的西高穴則是西南。
 
大膽推測:有可能是夏侯惇墓
 
  劉心長在提出一系列疑問的同時,還根據相關陪葬物品,以及曹操的身世進行了大膽推測:如果此墓不能證實為曹操墓,而是一個陪葬墓,那麽墓室主人有可能為曹操的親信大將夏侯惇。
 
  劉心長說,曹操墓不是孤墓而是群墓,是一個兆域很大的墓田區。曹操在《遺令》中說,按照《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此前,劉心長在《曹操墓研究》一書中列過一個配饗曹操的名單,先後有4批26人,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著名大將夏侯惇。這是因為傳說曹操出生於夏侯家族,夏侯惇生前官位很高。據《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記載,夏侯惇在鄴城去世,也葬在鄴城附近。
 
  目前,從大墓出土的鐵甲、鐵鏃等兵器來看,其很像是一個武將的陪葬品。曹操作為魏王,一般不會穿鐵甲,帶弓箭的。

某位網友提出質疑會不會是冉魏時期的戰神『冉閔』的墓呢?
 
(1) 歷史上的“魏武王”有兩位,除了曹操外,還有一個名叫冉閔的人。但曹操家喻戶曉,後者幾乎不為人知。
 
(2) 後者冉閔的故鄉史載魏郡內黃,即今天的安陽,冉閔在位三年,曾在自己家鄉修建陵墓一座。此次“魏武王墓”的發掘地正在安陽。
 
(3) 曹操死時身體是完整的,而出土的“曹操遺骨”確是身首分離,所身體分離的頭骨頭傷痕累累,這不像是曹操,倒像是被鮮卑人抓去殺後祭祖的另一位“魏武王”冉閔遺骨,遺骨希望相關部門能找最權威的專家做DNA。
 
(4) 曹操死前遺言,墓中不要人陪葬,史載也沒記錄有人去陪葬。而這次發掘的“武王墓”中確有兩位女性,一名女性生前還是一名戰士。
 
(5) 曹操死前並不要求厚葬,而這次發掘的魏王墓雖被盜多次,但仍存有各種珠寶器物250餘件。
 
(6) 曹操生前只稱“魏王”,魏武王是其死後東漢朝庭封的,那時他已經被埋了。難道是東漢把曹操墓挖開放進去的?如果曹操被稱為“魏武王”,似乎有些與禮不合,且不去討論“武”的謚號是在曹操下葬前還是下葬後,即使是在下葬之前,會在器具上稱為“魏武王”嗎?曹植謚號“思”,但是在曹植墓中發現一塊刻於曹植死後四個月的陰刻銘文磚中,並沒有稱其為“陳思王”,而稱其為“陳王”。再晚些時候的北魏南安王元楨的墓誌銘中,對元楨的稱呼也是“南安王楨”,“謚曰惠王”,並沒有稱其為“南安惠王”。那麽,假如這個是曹操墓,按照當時的禮節,即使已經取得謚號“武”,在他的陪葬品中,是會稱其為“魏王”呢,還是“魏武王”?)
 
(7) “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 曹操難道生前經常力格猛虎? 反觀,冉閔生前的後趙時期(後趙不久為冉閔推翻),喜歡觀看人獸搏鬥的石虎養了無數的猛獸,經常讓猛士或戰俘參與同野獸的搏鬥,而在那個年代“勇力絕人”,勇武無人能及的冉閔想必也經常參予。而冉閔生前最愛用的兵器是矛和戟。
 
(8) 墓地所在地土地肥沃,不符合曹操死前要求埋“痟薄之地”的要求。
 
(9) 冉閔在後趙時徒武興郡,封武興公,立國後,國號魏,稱魏武王、魏天王。被鮮卑所殺後,對手稱他為“武悼天王”,他生的臣子常把他推翻後趙(羯人與匈奴所建)的行為比作“武王伐紂”。冉閔被殺後,鮮卑人出於緩和民心,祭祀他,很可能還送他的遺骨,由當時的漢人送到了他的故鄉,安陽。
   
(10) 他們將希望供奉的物品刻在石牌上,用石牌代替祭品,如“胡粉二斤”、“黃豆三升”之類 (如果是曹操墓,似乎不應該使用“斤”和“升”,應該(鈞)或(斛),“斤”和“升”似乎是五胡 亂華時的產物。當然,對於古代度量衡的演變,我不是很熟悉)

上面這個故事唯一對不上的就是河南考古隊宣稱那具頭蓋骨為60歲左右 (尚未有正式報告),不過考慮到那個年長女性的頭蓋骨今天40歲,明天50歲,並且可能是70歲的卞皇后(鑑識專業受質疑),按照這個誤差計算,那具頭蓋骨屬於30歲的冉閔也未必沒有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