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非常棒的片子,叫做"月亮的小孩"。當初要借的並不是這一部,但偶然看到影片簡介,覺得和這學期修的特殊教育滿相關的,就順便借回來看了。這個影片的性質是記錄片,年代有些久遠了,是1988到1990年間所拍攝,看到了很多懷念的場景,那時候我也才7歲多。它描述的是一群白化症朋友在讀書、就業、婚姻、交友等人生階段過程所經歷過的種種歡笑與淚水,雖然年代很久了,現在觀來仍舊非常的感人。
影片的主軸是以蕭錦惠和白化症朋友吳國煌的戀愛為開頭,談到了他們如何排除萬難,並且終於得以結婚、生子的故事。以他們兩位為主角,也帶到了其他白化症朋友所面臨到的不同遭遇。白化症的產生是因為基因上的缺陷,因此在外觀上與有正常黑色素基因的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們在其他各方面卻與正常人無異。他們頭髮、眼睛、皮膚都是白的,視力不佳且怕光,對不知道的人而言,初次看到會覺得很駭人,但是,由於社會上的不了解與錯誤的觀念,在許多方面導致他們與他們的父母,都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與歧視。
蕭錦惠和吳國煌當初的交往,不僅父母反對,甚至他的哥哥還放話兩個人結婚的話就要放火燒房子。另一白化症患者朱勝賀雖然以第一名高分考進農會當職員,工作能力也沒問題,卻因為農會總幹事想安插親友空降,竟利用他先天視覺障礙的理由,將他無理的解聘。年紀小的雅玲則是常常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說他是美國人、魔鬼,而這也幾乎都是每個白化症的人都會遭受到的對待。像影片中白化症聯誼會出去外面郊遊時,處處都受到異樣眼光,有小朋友看到直覺的說:「哇!這些是甚麼人?」但白化症朋友回答的很妙:「中國人呀」。
外人如此也就算了,但更可怕的卻是白化症朋友親人自己心態的錯誤,這才是對白化症患者最大的傷害。如覺得家裡有一個白化症小孩是丟臉的,是家醜,因此不敢讓他們出去面對社會,更限制他們的交友。像18歲的奇磊,他爺爺就明顯的不喜歡這個孫子,都不帶他出去逛街;晨琪的父母很怕她出去見人,而她帶也是白化症的朋友回家,全家人跟她翻臉,說她要讓全世界的人都以為我們家都是生這樣的人。
幸好,影片中的白化症父母基本上都是勇於面對這個結果,並調適了自己的心態,鼓勵他們積極面對這個社會。像彭義榮夫婦的家裡掛著"溫馨"兩字的匾額,就代表他們要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中健康的成長,更深層的意思則是希望這個社會也是溫馨的對待他們。奇磊的媽媽對他的課業非常嚴格,時常給他鼓勵,因而他最後優秀的考到大學(在那時的年代能考到大學,是非常不簡單的!)。雅玲的父母則是很樂觀,不僅常常讓他出去遊樂,還會想生第二個白化症小孩跟她作伴,甚至還會跟別人開完笑說你有本事也生一個白的看看,心態非常的正面。
最感人還是蕭錦惠和吳國煌的愛情故事,不顧世俗的異樣眼光,他們最後得以結婚,當錦惠臨盆之際,國煌與他媽媽的高興與緊張完全的寫在臉上。高興的是一個要作爸爸,一個要作奶奶了,緊張的是除了擔心生產順不順利之外,會不會生出"白頭髮"的。當確定國煌生出的女兒頭髮是黑的時候,國煌興奮的打電話給朱勝賀,告訴他這個好消息,讓他不用擔心會生出同樣是白色的小孩,勇於去追尋自己的另一半。國煌媽媽的那種欣喜表情則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如果要說人生最快樂的事,對她而言莫過於此吧,因為她自己是生出了兩個白化症小孩的,在從前傳統觀念的壓力下,生出這樣的孩子,幾十年來她不知道淚已流了多少。因此她在聽到孩子的哭聲出現之前,那種伴隨著焦慮與害怕的不確定感,竟使她身體一直在發抖。
影片的結尾,是蕭錦惠尚未獲得父母諒解,同意她跟國煌交往時的訪談錄音。她講到最後痛哭失聲,因為父母親根本不想要聽她說甚麼解釋,也不想知道她對國煌的感覺如何,就激烈的反對他們在一起。其實,這不就是社會對待白化症者的觀念縮影嗎?導演這樣的安排非常巧妙,因為這與影片的開頭有所承接,對照蕭錦惠和吳國煌後來的幸福結果,代表著白化症者也能和我們一樣,過著再也普通不過的生活,沒有人有資格懷疑且限制他們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更不容許以有色眼光來歧視他們,進而使他們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這讓我想到學校裡面也有一位白化症的職員,她的工作能力並不比我們差,立法保障他們就業機會後,更多的身心障礙者得以有了較公平的待遇。但是,目前社會仍然對他們有許多的不了解與歧見,這方面的觀念有待導正,現在都這樣了,更遑論1988年那時的觀念絕對錯誤的更為嚴重。
"月亮的小孩"忠實的記錄下了當時他們的努力與奮鬥,我看到了他們的痛苦,卻也看到了他們的快樂,這個影片真的讓我在素樸的感動中,領悟到了另一些真實的人生之旅,超推薦這一個記錄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