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動畫設計這塊領域中,到底是創意重要呢?還是有高超的技術重要?我想這個問題
,崑山科大視傳系的曾惠青老師這次的演講給了我們較清楚的答案。曾老師多才多藝,兼
有藝術與電腦多媒體的學術專長知識,她在演講一開始就說,電腦動畫設計固然需要很好
的技術,但並不是只有技術就可以了,何況與學習3D動畫的工程師比,一般學習多媒體的
人在這部分的技術差距還是跟他們頗大,因此惟一可以競爭的就是跟他們「比創意」。
曾老師在崑山視傳系的課程中並不是會教很多的高難技術,而是希望能激發出學生在腦子
裡的創意靈感。好玩的是,有時候孩童的想法反而比成人的更為天馬行空與令人驚異,曾
老師藉由一張小朋友的塗鴉畫,讓學生聯想出所有可能的各式圖像。當這些成果在畫面上
秀出後,真的是使我大開眼界,因為竟然能從一張看似胡亂塗鴉的圖畫,在經過不同人的
理解後,能延伸出那麼多的無限想像空間,人類的大腦真是驚人的天馬行空,這也是電腦
動畫設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有了創意,就等於成功了三分之二。
創意並不是單一的智能,而是Howard Gurdner所論人類7種智能之1。常有人會說創意需要
天份,這是錯誤的概念,因為創意是來自於生活的經驗,因此每個人都能擁有,它並不是
某些人的專利。人的表現天份都在細胞內,經由創作而表現是人的本能,也是讓人持續創
作的最大動力,更是能豐富人生的最大樂趣。
但是,在台灣的教育過程中,很多人可能在12歲上完了最後一堂美術課後,就開始背負了
沉重的升學壓力,接下來就是開始無止盡的補習班生活,想像力及聯想能力就此在許多人
的腦中慢慢被侵蝕,這特質被保留了多少下來,也決定了我們的創意能力能否在成年後發
揮出來。許多技術平常人都可以掌握,但使用它的最基本本質不會變,如果沒辦法用創意
駕馭技術,那麼我們將只會被技術牽著走。
電腦動畫中應該時常出現的為互動設計。互動設計是為了給別人帶來快樂並且能體會他人
的需求,很多人雖然可以做出很棒很高超的動畫,卻只是滿足自己,個人享受的美好感覺
,大於考慮使用者是否能夠理解以及進一步的方便應用。為了領悟這個道理,曾老師的做
法就是要求學生必須發揮創意設計玩具給幼稚園小孩子玩,而且標準是要讓大多數的小孩
子都能懂得要怎麼玩,才能算是成功的設計。這其中的用意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如果任何
的電腦動畫都沒有想到使用者的話,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費。
挑戰思考的彈性是初學電腦動畫的重點之一,在過程中最先會遇到的就是腳本的設計,這
部份必須接受的就是時間控制課程,也涉及到了影片剪輯的重要概念。這一部份老師秀了
很多的影片給大家欣賞,印象很深的就是用字來表示聲音,成功的範例就是能將每個人的
聯想在腦中將聲音顯現出來,而不用實際聽到。此外動態模擬也是在創意思考訓練中應該
注意到的地方。
訓練對於細節的觀察力也是老師在演講中一直強調的東西,曾老師這次的演講並不是要教
甚麼多棒的技術,而是要帶給我們一個新觀點,那就是我們不能到處「視而不見」,這也
與她的演講主題緊緊相扣。如果我們能有高度的觀察能力,也將會刺激出很多的新想法,
而在設計動畫的過程中,更要時時與經驗相結合。
曾惠青老師指導學生創作的「域忘之都」便是一部將動畫與現實經驗結合的最佳作品,它
以探討環境污染為出發點,敘述人類喜新厭舊、製造垃圾的故事,是很貼近環保議題的作
品。整部影片創作手法更極具實驗精神,結合了3D、2D及手繪動畫的技巧,並且穿插寫實
攝影與手繪的電腦合成影像,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
老師最後希望我們要到處發現問題,因為發現問題便是創意的開始,而人才有解決問題的
能力,電腦並不會。當能夠發現問題後,再來就是要有尋求問題的能力,找問題來不斷的
挑戰自己,如此才能讓創意無限,也才能讓電腦動畫有更人性的一面。
- Apr 26 Sat 2008 22:36
[心得]視而不見?創意與電腦動畫設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