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ttoday.com/2006/07/07/38-1962947.htm

最近,看了一片德國電影,名稱叫做「英雄教育」,由於目前正在修有關教育領域的課程,所以對於這部電影有了一些想法。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丹尼斯甘塞爾。故事的背景是設定在1942年的德國,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火熱,此時也是納粹政權正興盛的時期。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17歲的青年菲德烈,他出生於下層的工人階級,但因為有拳擊的天份,破例可以進入納波拉軍事學校就讀,納波拉是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在德國各地所建立的軍事學校的名稱,也是電影原文NAPOLA的由來。

一般所稱的納粹,指得是1920年希特勒所組成的國家社會勞動黨。納粹一詞乃源自於「國家的」德文發音,在希特勒的領導下,他們鼓吹激進的民族主義,極端痛恨猶太人,堅決反共,而這背後依靠的,是一種叫做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學說,它主張個人應為國家無條件的犧牲奉獻,反對民主和社會主義,主張種族主義,採取瀆武式的軍事外交政策,並要求對領袖高度效忠,以恢復日耳曼人光榮的歷史為號召。

電影中的納波拉(NAPOLA)軍事學校,便是教育這種法西斯思想的重要據點。它分散於德國各地,專門召募所謂優秀品種的日耳曼年輕人。而能夠進入納波拉就讀,被視為躋身納粹最高統治階級行列的必經階段。年輕的菲德烈嚮往這種美好的前景,他熱血沸騰的想要去就讀,但是卻遭到的父母強烈的反對。菲德烈無法了解父母為什麼要阻擋他的夢想,為什麼對納粹那麼的反感,於是,他竟以蓋世太保作為威脅,趁夜獨自的離去。

在電影中的納波拉軍事學校,是設定在廣闊平原上一個孤寂古堡,菲德烈乘車往其前進的畫面,代表的也是他希望出人頭地的心理,他希望的是能夠如同這座古堡,今後能在階級上、在地位上的傲視一般人。於是孤立的古堡,產生了孤寂的教育,教育了封閉的思想。菲德烈在納波拉接受了非常嚴格的軍事化訓練,被教育與灌輸日耳曼國家光榮的思想。一開始他非常的樂於其中,也積極投入了裡面激烈的競爭,並且在第一場拳賽中豪不留情的痛擊了對方。但是,在發生了許多事件後,卻開始動搖了他所信仰的一切。

首先是在手榴彈的投擲訓練中,一個可能會讓菲德烈及許多人傷亡的失誤,卻因為他的室友齊格飛的犧牲而得救,結果他在死後被大加讚揚,學校並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且趁機宣導了國家領袖至上的精神,但諷刺的是,他的犧牲卻是自殺,是因為受不了沒有人性的訓練以及尊嚴的被踐踏,清楚這件事的菲德烈,心中隱隱的已埋下了陰影,認為似乎是不對的。

而對菲德烈最大的影響來自於劇中的人物艾柏特,他可以說是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如果要認真的說,我比較喜歡艾柏特這一個角色,可能是因為勇於對整個大環境的做挑戰的人,總是迷人的吧。艾柏特是省長的兒子,他有很強的個人魅力,喜歡文學創作,後來和菲德烈成為了摯友,當然電影中並沒有明顯的表示菲德烈與艾柏特結為好友,是否是為了攀附權貴,但在電影中他和菲德烈可以說是極大的對比,天性善良的菲德烈非常熱衷、狂熱於此,渴望能脫穎而出,但艾柏特對這一切顯得意興闌珊。雖然他父親是省長,但是他卻非常厭惡納波拉的一切,他認為自身與這個體制、這個社會完全不合,束縛了他的心靈,更使他失去了寶貴的親情。

艾柏特的父親可說是英雄教育完成之後的典範,在劇中這個形象是冷酷、無情,並且崇尚「力量」的代表,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氛圍。他毫不掩飾對於菲德烈的欣賞,卻拒絕了兒子艾柏特吟唱為了他生日所寫的詩文,甚至要求他和菲德烈舉行一場拳賽。隨著艾柏特的倒地,也顯示了另一種情感價值的逝去,但直到最後,我認為艾柏特仍沒有放棄對父親的愛,他仍希望引起父親注意到他的另一面,他的憂鬱與愁悶不是為了恨父親,而是整個大環境。

後來,艾柏特與菲德烈在寒夜參與了捉拿敵軍的行動,最後發現敵軍只是一群小孩子,但是他們在沒有抵抗能力下,卻被殘忍的殺害。這就是正義且光榮的行為嗎?這就能夠表示德國人的種族優越感嗎?這一個事件使得菲德烈動搖了他所信奉的價值觀,更讓艾柏特完全的徹底崩潰。

於是,在一場寒冬中的軍事訓練,艾柏特選擇了自沉寒冷的湖底,他無力改變這一切,但可以選擇逃離,選擇永遠的離開。於是他無聲的、靜靜的用生命抗議了這種沒有人性的體制,選擇了保持最起碼的靈魂純淨。艾柏特死後,納波拉軍事學校依然如故,艾柏特的父親,不!應該是「省長」,在他聽到了兒子的死訊時,他不是以做為父親的角色而悲傷,而是生氣,生氣艾柏特的太過軟弱。

菲德烈痛失好友之後,在一場影響學校榮譽的重要拳賽過程中,他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放棄會成為如艾柏特的父親那樣英雄人物,選擇了離開會成為國家精英領導階級的踏腳石。在他因為拳賽的失敗被退學,並被要求脫光學校所分配的衣服而離開時,我認為他感到的不是屈辱,而是輕鬆與解脫。當然我相信,年輕的菲德烈到最後還是無法解釋自己會有這樣的感覺,當初他不是不顧一切的渴望進來就讀,為什麼他選擇了放棄?

納波拉軍事學校這種強調優越、著重單一行為的刻板教育方式,他希望塑造的是一種無情且慘忍的英雄,而不容許個人的特質與感情的成份,學校裡的學生,只是為了獨裁的領袖而被製造出來的一個個「英雄」產品。電影最後結果是菲德烈被趕出了納波拉,但對於學校,可能就是只認為是拋棄了英雄製品中的一個不良品而已。

當他走出校門,回首凝望處在寒冷雪天的古堡學校時,此刻的納波拉,就如同這寒冷天氣般的冷酷、無情。菲德烈可能有點愁悵,有點失落,但更多的應該是慶幸,因為他選擇了當自己的英雄,走出了會扭曲人性的恐怖教育方式與意識形態。即使,走在茫茫雪地的他,看起來似乎是孤單的,但在內心深處,艾柏特永遠的在陪著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