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現了一則新聞,內容如下:
更新日期:2008/11/24 10:10 【中國時報 陳至中、林志成/台北報導】
少子化、流浪教師問題使教育大學科系錄取分數狂跌,優秀學生不願投入教育事業,未
來師資素質浮現隱憂。為挽救危局,教育部擬擴增公費生名額,從現在每年不到五十人,
提升至數百人。
目前教育大學公費名額很少,以今年為例,全台只剩四十六位公費生,其中大部分是離
島、原鄉的保障名額。一名教育學者曾警訊:「過去是一流人才當老師,現在可能是二、
三流,難道要讓他們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國內教育大學愈來愈不受青睞,每年大考錄取分數直直落。教育部長鄭瑞城日前接受雜
誌專訪時說,新加坡挑選老師只要成績前三○%的學生,台灣早年也只有成績排前一○%
的學生才能考進師範院校。教育部將強化「公費師培」政策,吸引年輕人當老師。
教育部提出「提升教師素質方案」,重要手段之一是擴大公費制度。中教司司長蘇德祥
表示,現在師範科系一般生約兩百分就能錄取,公費生分數卻可能高達四百分,確實可吸
引優秀人才投入教育事業。
蘇德祥表示,未來師範公費生可望擴增至數百人,詳細數字還需由未來五年的缺額推估
,少則一、兩百人,多則三、四百人,一定保留部份名額給自費生和流浪教師,公費生主
要投入偏遠、亟需年輕教師的地區。
教育部也考慮在台北以外的兩個地區各選一所師範體系大學,將公費生集中管理,避免
公費生成為其他人眼紅對象,也有助公費生彼此互相砥礪。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現在教育大學科系錄取分數都不高,長期將造成國中小
學師資水準下降。教育部嘗試以公費制度吸引年輕人,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表示,增加公費生絕對能吸引優秀學生,但政府要有誘因讓各
縣市開缺,否則培養了二、三百名老師,畢業後卻沒人買帳,問題就大了。台中教育大學
校長楊思偉認為,各縣市其實都有缺額,卻寧可改聘代課、兼職教師,政府要拿出辦法。
==============================================================================
奇怪奇怪真奇怪,這個政策到底是救師資還是救師範院校?多了數百個公費生,師範院校
的分數與素質就會拉高的話,我也只能說這將是另類的台灣奇蹟了。既然開放了師資培育
自由化的是政府,那麼當初就應該想到會有這一天,但現在卻只回過頭想增加公費生,那
不是等於是走封閉師資培育的回頭路,乾脆直接把台灣各校的師培中心都關門,師範院校
學生全都成為公費生,豈不是比較省事。
如果未來真的將公費生擴編到數百人,那麼將會擠壓到很多流浪教師的缺,此外這麼多的
員額,教育部有沒有認真想過要到那裡找,還是等到公費生培育出來後,原先一直喊沒
缺的縣市會忽然每年都多了數百個缺出來??在少子化的大趨勢下,師資需求越來越少,數
萬流浪教師都已經消化不了了,現在又多了每年數百個的公費生名額要處理安插,教育部
不是在自找麻煩嗎。
此外,"優秀學生"不願投入教育事業這句話的依據在那裡,說「過去是一流人才當老師,
現在可能是二三流,難道要讓他們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的匿名大學者又是誰。全國教師會
理事長吳忠泰所說的話,更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不僅讓我懷疑他是脫離教育現場太久了,
還是根本沒弄清楚現今師培制度。現在的教育甄試是由各縣市或個別學校自辦,只要教檢
通過皆可報考,大家自由競爭,師資來源早已非昔日由師範院校壟斷的局面。既然如此,
教育大學的錄取分數不高,會跟國中小學師資水準下降有什麼必然關係? 真希望這是記
者的引述錯誤,因為我不願相信堂堂的全國教師會理事長竟然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
開放師資培育自由化至今,那麼多對教育有嚮往的各校學生為了一圓老師夢,因而修習了
教育學程,很多人至今仍在為了當上正式老師而努力,這些修習教育學程的學生,當中不
少是師範體系以外的國立大學學生,裡面就沒有一個優秀的嗎?而能考上各縣市正式老師
的人,幾乎都是必須拼了命的準備,並且在各方面都表現的非常優異,才能在錄取率比國
考還低的教甄市場上榜上有名。我想請問,難道這些老師都是兩三流的嗎? 而不用通過市
場競爭與考驗就能得到教師正式缺的公費生,就真的會是所謂的第一流的嗎?他們可能是
第一流的學生,但未必是第一流的老師,吸引聯考分數高的人能投入教育並沒有錯,但是
18歲考出的分數,不代表未來的40年他就會是優秀的老師,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於整個師
資教育體系是否健全,能否給予師培生真正嚴格且良好的訓練,這才是根本。
我認為這個政策是錯誤的,而那位沒有署名的教育學者與吳忠泰所說的話,更是荒謬。
- Nov 29 Sat 2008 02:25
[評論]新聞-救師資 教部擬增加公費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