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最熱門的名詞92共識,是用於概括台灣海峽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形成之見解及體認的名詞。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交流、對話、擱置爭議」。簡單來說,雙方對於一個中國認知為:中國大陸方面,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方面,一個中華民國;但都互相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並願意擱置主權爭議,以進行交流。


但實際上這個名詞內涵到底有沒有,並且為兩岸認知呢?我覺得92共識其實也就是各說各話,彼此都有共識你會說你的,我會說我的,這就是惟一的共識。所以阿扁說92共識很奇怪根本不存在,也有他的道理,因為當時根本也沒這名詞,這是2000年後才由蘇起創造出來說明當時的默契,但已經這麼久了,雙方對於當時的解釋與認知內涵都不一樣,也沒再進一步搞清楚,事隔多年再提出,時空環境與背景都變了,當然令人疑慮與不安,認為這根本不能相信。

值得注意的是,它原本就是建立在一中各表的基礎之上,但大陸又認為這是對92共識不正確的概括,如大陸國台辦曾公開反駁過,認為一中各表是台灣單方面的不清楚認知,反正就是一團亂,92共識是甚麼共識,兩岸就認知不一。


92共識實用的地方在於這個名詞根本在21世紀前根本都沒有人提過,如今卻成了突破兩岸僵局的一個"共識",也能說它變成了改善兩岸關係一個琅琅上口的政治口號。現在更多的場合大陸也都用"92共識"來代替要台灣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因為聽起來比較沒有刺激性,最近胡布熱線,大陸國家主席竟公開說兩岸應在92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下展開對談,顯然釋出了狠大的誠意,但是在大陸官方傳聲筒則還沒有正式發佈且承認,尚有是否為兩面手法的疑慮。所謂的各表,是大陸最討厭聽到的,所以強調的始終只有一中,這次由大陸國家主席親口說出各表字眼,是一個難得的突破。而因為在92年後,我們很難從任何大陸官方的論調中聽到有各表這兩個字,都是"一個中國,沒有各表"。由此可見這個說詞的敏感性。


就算一中各表了,但92共識我覺得仍只是美麗的糖衣,並不會對台灣在兩岸談判上增加太多籌碼,可能反而是限制。因為它的出現,仍是站在未來中國、台灣統一的前提下,如果是一中各表,對於大陸而言等同於台灣已經接受了一個中國原則,不會多加解釋。

 

在大陸國內,以及對國際的宣傳上,一中各表實際上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獨自的自己表述,這是談判桌上彼此謀略對戰下產生的東西,中共在這方面佔盡優勢,台灣的聲音是沒人聽得到的,我認為新政府之後的兩岸復談,應該是會在大陸談,而不在第三地,因為急得是台灣,中共會要求在大陸舉行,對國際放風聲說台灣一定程度已接受一個中國的內涵,因此雖然是為了促進務實的結果,但諷刺的是這名詞卻是虛幻的。


大陸在每個地方說得也不一樣,在對內(寫在憲法中)與國際外交方面:主張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兩岸關係方面:兩岸都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兩岸兩會交往方面: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討論。」


如果未來以92共識兩岸重啟對話,也就是表示台灣獨立這條路將不在我們民主制度的選項之中,一中雖然各表,定義兩岸不一樣,但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如果違反了,中國將可在反分裂法與92共識的基礎下,對台灣有所行動。最有名的第一個例子就是1999年的兩國論(「特殊兩國論」),這刺激了點,兩岸關係馬上停止交流。但認真看,其實就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想要落實一中各表搞出來的,結果中共馬上翻臉,擔心會製造兩國論。第二個例子就是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所說"兩岸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其實這是很高明的話語,有更模糊的空間,如果能以此展開談判,說不定會有小小的結果,但由於阿扁的台獨色彩,中共並沒有進一步理會,也證明了只要台灣有任何動作,中共對協商是絕對說癱瘓就癱瘓。


此外,以為兩岸關係以後會有多好,我認為也是太過樂觀,就算是三通了,經貿往來更加密切,但只要台灣不放棄爭取國際空間、不放棄國家的主權,中華民國政府仍存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管國號如何,中國大陸的壓迫永遠不會停止。

 

共識歸共識,打壓歸打壓,92共識如果成立,不論未來如何發展,台灣就像戴上緊箍咒一樣,只會往被統一的歷史道路上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