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教育史開始於清代。清朝時期,官方除設府學、縣學外,民間尚有書院、社學、義學、私塾等教育機構,以宣揚教化、培養人才,而透過對儒家經典的研讀,另一個更大的目的,是建立對統治政權的向心力及維繫對皇權的服從,這不僅清代,在中國歷代皆是如此。但是清代基本上對官方的學校教育制度並沒有嚴格的執行,教育體制也是混亂無章的。

1887年起,台灣曾開辦西式學堂。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依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對台灣殖民時,一方面實施同化教育、逐步打壓原有的傳統漢文教育,另一方面,1898年起對台灣人民實施西式的初等教育,這是台灣接觸現代化教育的開始。日本雖在台灣發展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但台人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卻十分有限,且對台灣人的教育,明顯的是有其政治意圖,欲教育台灣人民成為大日本帝國下的忠誠子民,這從日本殖民後期提倡的「皇民化教育」就可看出。日本殖民期間,教育制度上採隔離方式,教育政策上則反映出極大的歧視與不平等。

民國34年,2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雖然學校校舍、設備、師資仍多沿其舊,但國民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取消了差別待遇,教育制度上則改行中國體制,實施所謂的三民主義教育。近代的中國學制,在清末嘗試引入西式學堂,1902年起正式改行西式學制,初期主要模仿日本制,民國以後改仿美國制。民國11年實施新學制,引入美國式的6/3/3/4制。民國38年中央政府遷臺,仍行該制,之後一直沿用至今,並無結構性的改變。

1950年代後,由於外在政治環境的影響,台灣教育強調國家政治意識的形成與民族精神的培養。民國46至69年期間為配合經濟建設與發展,教育部門強調人力資源的規劃與開發。1980年代,隨著經濟結構的自由化、國際化,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轉趨資本與技術密集,以及政治制度的日漸民主開放,教育制度也進入轉型與改革的年代。

如果我們回顧戰後50年來的台灣教育,最令人垢病的,應該就是國民政府的「黨國教育」。這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強勢介入教育情形,深深影響了台灣教育的發展與方針,並使得教育部門乘載了過多的非教育目標。依1949年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台灣成為了反攻復國的基地,教科書中充斥了對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蔣中正等領導人物的歌頌,國中以上學生必須加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三民主義和軍訓變成必修科,大學專設「國父思想」,並且「三民主義研究所」林立,黨義成為各種考試的必考科,甚至用半強迫的方式,在學校鼓勵學生入黨。當時「殺豬拔毛」、「消滅共匪」、「反共抗俄」的標語,四下張貼於學校各處,而透過教官制度的實施,政府更以一套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嚴密堅視學校師生思想與行為。

這種強調「政治正確」的黨國教育,在戒嚴之後隨著台灣社會的民主化,已經逐漸的消失,但是政治對教育的影響情形卻仍未絕跡,也不可能不見,它仍反應在意識形態、教育政策、教育經費等各個層面上。雖然如此,但國民政府在教育上仍有其貢獻,不容抹煞。一是讓國民受教育機會平等,並普及教育的就學率達到98%的水準;二是在1968年將國民義務教育改為9年,使得政府保障國民教育的年限延長;三是提昇了師資培養機構的位階;四是對科學教育的注重,並配合經濟發展,積極培養理工及商管的人才。

我們可以說,台灣的教育主要弊病有二:一是教育政治化;二是教育商品化。首先,教育在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地與政治及經濟發生關係,並與它們交互影響。但是這裡想要說明的是,戰後50年來的台灣教育,在相當大的程度,是為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服務,並且淪落為政黨的工具,這種情形到現今仍未改變,許多政治人物往往以其權力干涉教育,並挾其為政治籌碼。這便是「教育政治化」的實質涵義。

而「教育商品化,是指教育部門在過去數十年經濟掛帥的政策之下,已淪落為經建人才的職業訓練所,使「教育」只剩下商品價值,而經濟政策,基本上仍是由政治方針來主導。所以不論是「教育政治化」或「教育商品化」,其直接的結果,都是會造成教育部門主體性的失落,在教育部門內造成「自我異化」效果,使台灣的教育完全背離教育的根本目的-「促成「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覺,培養受教育者主體性的覺醒,使他們不再是其他主體的奴隸」-。

不只台灣,在全世界,如果想要將教育完全與政治脫離,那都是不可能的,舉凡教育政策的擬定、教育經費分配等,都與政治有關,也需要政策上的幫助。所謂的政治,就是「眾人之事」,所以育基本上當然也是屬於公眾論壇的部分,當然無法完全避免兩者之間能彼此脫勾。

現在台灣的社會常常都在批評政治干預教育的情況,但是「干預」的定義我們必須弄清楚,政治干預若對教育有正向的影響,那是好的;但若是對教育有負面影響的,那就是不適當的,因此談政治干預教育,可能是指政治不適當干預教育的一面。像台灣的10年教改和9年一貫課程的實行,其成效有褒有貶,一些內容也遭批評有某種意識形態的作祟或者政治上的考量,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像這一類的重大教育改革政策,背後絕對必須有強大政治力量來主導才得以執行,所以也不應硬生生地將政治與教育畫上一刀兩斷的區隔,只是目前政治力量干預教育的情形,似乎是偏向不正當的方向在走,而這種情況必須盡快糾正過來。

想要避免政治對教育不當的干預,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回歸原來教育的目的與本質,並且本著尊重教育專業的精神,朝著制度化、透明化的方向邁進,而不是使教育淪為政治人物的口水,如果能確實的執行,假以時日,台灣的教育自然而然就會與利益脫離關係,並和政治保持安全距離,還原教育本來應有的理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