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岸的中國人常說,台灣人媚日到無法想像的地步。但與其說媚日,不如說親日來的準確。

媚日不是親日,「媚」是博取好感, 媚日是博取日本人的好感,甚至因為這樣完全接受他們的說詞,不論是對是錯也附合,而且會做些讓日本感到受惠的事情,使對方在另一方面支持你,中間有很大的成份是利益交換。親日則是心態上已經認為日本是正面的,它代表的是進步力量,知識程度較高的人更會深入的想去了解其文明的優點之處並且相以學習。不過更多人的這種心態是感情上的,感情上的問題是沒得解釋的,而且說實在的,光以流行文化和娛樂事業來看,又有多少東亞、東南亞的年輕人擋得住日本的"魅"力?


現在網路上可以抓到的日劇、日影、漫畫等,大多數都是從中國流出,更有一個個專門的字幕組在負責翻譯。歷史上的仇恨固然會讓人民對日本的態度有所影響,但對於步入中年的人以及80年代以後年輕人,那些嚴肅的過去,與他們對於現代日本文化的看法,很多人是可以區隔開的。


臺灣和日本在近代歷史上有很深的淵源,臺灣被植民是毫無異議的事,但這種複雜的情感,是大中國民族主義以及接受共產黨歷史教育的人很難理解的,台灣的被植民記憶,更和那些被日軍侵占的主權國家植民記憶有很大的差異。要說誰最親日,說實在的,國民黨從成立以來,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以國民黨頭頭蔣介石在內,特別是軍人部分,很多領導級人物都有留學日本的經驗,"國父"孫文也和日本扯上不少關係,孫中山的中山就是日本姓,中國還有"日本姓"縣和"日本姓"大學勒,中共的話則很少人和日本有關係。不只國民黨,近代以來很多中國人都有留學日本的經驗,因為日本代表的就是進步,到現在仍是如此,蔣介石當初還想學孫文去日本蜜月旅行呢(求婚也是去日本找宋老太同意),日本進步又漂亮,誰不想去? 是後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嘴臉越來難看,以及對中國的武力侵略愈加過份,才造成中國後來全面性的仇日。


臺灣人被統治五十年,再加上1945年後的歷史記憶與國際局勢的變化,對日本的態度與關係是很複雜多樣的。1949年以後,連剛跟日本打過n年仗結束的國民黨政權,也要和日本當朋友了,而日本因為對臺灣的特殊情感與國際政治現實,也對臺灣有一定程度的情誼。好玩的是,國民黨政權在國際上和日本友好了,但在台灣禁日文,禁日文招牌,禁日文書,禁日本電影,禁日本歌,取而代之的是大"國民黨中國"歷史教育,增加仇日情緒,用盡手段切斷民間和日本的交流,戰後日本人不能自由來台灣觀光,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才解禁。


臺灣逐漸走向民主的道路後,民間交流頻繁,由於日本的軟硬實力在亞洲首屈一指,人民素養高,很多人自然對日本有好感。而社會多元化後,台灣人回頭重新客觀看日本統治的時代,再檢視國民黨這數十年的統治後,才發現兩者都是搞集權統治、差別待遇,但是高下立判。其中當然會有人是親到太親的程度,甚至到美化日本植民時代的一切,但那些畢竟是極少數,而且大多數是老一輩的人比較多。長輩當然會影響並增加下一代對日本的好感,就像我小時候不知道聽過爺爺奶奶說過多少次日本時代時治安多好、官吏多清廉等這類話。但是年輕人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崇拜與長輩因個人成長背景而對日本的親善,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很多台灣人清楚日本軍國主義、植民統治是怎麼回事的東西,稍對現代日本有了解的更知道日本並不是那麼的美好,那種無論什麼都將臺灣的親日和上述這些東西綁在一起解讀與批評的人,不是自己的歷史知識有問題,就是被某意識型態洗腦的很嚴重。


當1945年日本人滾蛋後,台灣人是真心誠意的歡迎中國的,連當時的民意領袖林獻堂其實也是深深敬仰蔣介石的。但是短時間內台灣人馬上就失望了,因為看到的是全方面落後的中國人政府與腐敗的統治。以前的台灣並沒有特別喜歡日本,是在經過統治比較之後,絕大多數人認定日本比中國還好罷了。台灣人懷念的那個日本形象,是明治維新以後向西方取經的近代科學文明、法治概念、衛生,及做事態度,而現在更加上了流行文化的因素,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少數人極端的表現,而對台灣的親日現狀下太單一且武斷的定論。


親日,也分有很多不同層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淵更深 的頭像
    淵更深

    第78號雲淵閣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