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查詢網路,剛好看到有網友稱"東洋"一詞指得是東方西化的國家,即日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做了簡單的考證。

東洋在明代初期即有此名詞,其是指東方的海洋,不是專指日本。手頭剛好有明史,翻了一下即可找到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210.外國四.婆羅:

"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唐時有婆羅國,高宗時常入貢。永樂三年十月遣使者齎璽書、綵幣撫諭其王。"

也就是說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明以前則稱南海、西南海。

 

這名詞一直到康熙年間大致仍是相同意思。像《內閣大庫檔案》中,有康熙27年9月23日的敕諭:

"敕福建澎湖水師副將統領經制官兵駐劄澎湖娘媽宮,分防臺灣縣八罩等處地方,并撥兵二百名配為興販東洋船梢....."

 

雍正、乾隆時,基本上政府國策是鎖國,東洋亦沿用舊稱指海域,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卷20〈灤陽續錄2〉中記載:

"海中三島十洲,崑崙五城十二樓,詞賦家沿用之矣。朝鮮,琉球,日本諸國,皆能讀華書。日本余見其五京地志及山川全圖,疆界袤延數千里,無所謂仙山靈境也。朝鮮,琉球之貢使,則余嘗數數與談,以是詢之。皆曰:「東洋自日本以外,大小國土凡數十,大小島嶼不知幾千百,中朝人所必不能至者,每帆檣萬里,商舶往來,均不聞有是說。"

 

不過也就在時候,東洋這二字開始有了另一解。

因為鎖國,清代與東南亞、西洋諸國交流較少,但與周邊朝貢國仍有往來,因為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比較重要的國家只有日本,所以有時會將東洋與日本並記,也就是東方海面上的國家日本。

 

如《宮中檔雍正朝奏摺》中,漕運總督署理浙江總督性桂在雍正7年6月30日的奏摺標題:

"奏報浙江省與東洋日本人來往貿易事"

 

雖然日本不入貢,但中國與荷蘭船是可到日本的唯二國家,透過朝鮮與琉球,在商業、民間清朝仍與日本有不少接觸,因此東洋逐漸成為日本的另一代名詞。

 

如《宮中檔雍正朝奏摺》中浙江總督李衛於雍正6年11月3日奏摺標題:

"奏為審究福建奸商魏德卿所託夥計柯萬藏聘請僧人私往東洋緣由"

內容是:向來日本敬佛好僧,常延內地僧人,朕所悉知。.....

 

雍正乾隆時期,東洋可指海域,並且也可指是日本。鴉片戰爭之後國門大開,與日本接觸越來越頻繁,再加上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大增,成為中國心腹大患,道咸同之後東洋二字就專指日本了,相關史料多如皮毛,我就不打出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東洋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