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msn.com.tw/news1216961.aspx

看到這個新聞,忽然讓我回憶起了去中國參加歷史人類學研究生暑期學校所發生的一件事情。

那時候去參加這個活動時,我們這批臺灣過去的同學是以旁聽生的身份,和大陸各地學校的研究生一起討論。在廣州中山大學上課一個星期後,也跟一些中國大陸同學混熟了,接下來我們就下鄉到廣東梅州大埔縣白堠鎮做田野訪查。回廣州市的前一天,安排去了福建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看土樓。回程的時候雨下很大,在路上的一間餐廳吃了飯。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有默契,就是儘量不要臺灣的同學都坐一桌搞小團體,多增加與對岸同學交流的機會,因此我坐的那桌只有包括我在內的兩個臺灣人,10個人中男生則只有3位。

一開始大家聊天聊得很熱絡,也很開心,菜一道道的上來,我們一盤盤的掃光光,這幾天走鄉下、坐長途公車很累很辛苦,因此大家食量都很好。後來上了一盤羅美A菜,我也沒有想很多,就跟大家說:「咦~是這個菜阿!在臺灣我們都是叫"大陸妹"耶。」

此話一出,原本熱鬧的氣氛忽然冷卻了下來,接著全場就是一片靜默。我馬上意識到這是甚麼原因,也很後悔自己的失言。幸好後來有一個女生打圓場說:「管這兒菜叫大陸妹,好像有點不太好。」這才稍稍化解了尷尬。後來我私底下跟一位來自四川的女生聊天,她告訴我,當知道台灣將這種便宜的菜如此稱呼後,她覺得這是很不尊重中國大陸女性同胞的用詞,心理感到些許不舒服。聽完她的話,我頓時覺得很慚愧,雖然我是無心的,但基本上我仍是承襲了臺灣社會對於中國大陸的觀感,而沒有認真的想過這名詞背後所代表的不好意涵。

曾幾何時,大陸妹在臺灣成了妓女的代名詞,臺灣人都認為大陸女生來就是為了做妓女,賺台灣人的錢。恰巧羅美A菜從中國大陸引進時,正好也是大陸女子大量登陸來台的階段,結果傳統果菜市場的菜販在不知其原名下,以其色澤翠綠又油油亮亮,觸摸葉面覺得幼綿綿,就乾脆把它叫做「大陸妹」了。但是其實我們沒想到,這種貼標籤式的做法其實反應了我們的偏見,潛意識中更否定了所有的中國大陸女性。大多數人也許是並無惡意的,可卻造成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可能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緣而會感到刺耳。

不要說臺灣對大陸如何的歧視,我們自己內部其實也沒有多好。臺灣自認為是富庶的先進國家,人民素養很高,但很多人仍常常會使用極具不雅的字眼,動輒就叫不同的族群為外省豬、台灣猴、山蕃,將對方貶為低等人,不僅撕裂了彼此之間的情感,更增加了不必要的對立。如果台灣人自己都這樣的不理性了,我們還敢自認為素質比大陸人高嗎?這種用語所反映出的不良淺碟式文化,真的值得我們檢討與改進。

想要避免種族歧視、族群歧視,第一步就是要拿掉「標籤」,改用沒有負面意味的稱呼。將心比心一下吧,要是那一天中國大陸也命個臺胞菜、呆胞果,有事沒事就邊吃邊嘲諷,甚至直接叫我們台巴子,我們心中做何感想?難道不會感覺到屈辱嗎?

習慣性的將人家貼上標籤,表示個人的獨立思考性也完了,因為人人只會被集體價值觀帶著走,而不管它是好是壞,如此下去只會讓社會更亂,更談不上相互尊重與體諒。我們必須有更寬大的胸懷,接納與理解不同的聲音,並且避免被不理性的意識型態牽著走,影響了對於事件應該有的理性判斷,如此臺灣才能有美好的未來,真正成為每個人心目中的美麗之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淵更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